当前位置:首页 > 艺界动态 > 艺界动态 > 第六届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第六届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发布日期:2012-5-7 15:15:22  点击数:3942

第六届中国书协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

       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繁荣、创新、有为”的当代书坛,促进书法事业的全面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和六届二次主席团会议关于专业委员会要保持稳定和连续性的要求,中国书协制定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专业委员会调整增补标准和原则》,对五届委员会进行了适当调整增补,组成六届专业委员会。新增委员严格按照文件中规定的“年龄一般在40-60周岁之间,曾在中国书协立项的届展中以本书体、篆刻获二等奖以上奖项,且有多次获奖、入展履历(刻字委员会新增委员参考此标准执行);学术委员会新增委员应在全国书学讨论会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获理论二等奖以上奖项,且有学术专著”的基本条件,本着公平、公正、民主和择优的原则,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突出德艺双馨和专业性,体现代表性、区域性。在各团体会员及各方民主推荐的基础上,经充分酝酿,中国书协秘书长办公会提出了各专业委员会建议人选名单,并经六届三次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现将本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名单公布如下:

一、六届中国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

任:王家新 张业法    副主任:顾亚龙 杨明臣 吴震启 行  秘书长:胡崇炜

员(36人):

于小山 卞葆彤 王家新 王登科 韦斯琴 卢中南 刘灿铭 吴震启 宋旭安 张业法 张羽翔 张维忠 李小如 李文岗

李尚才 杨西湖 杨明臣 杨耀扬 陈其吉 郑歌平 洪厚甜 洪铁军 胡立民 胡崇炜 赵士英 赵彦良 顾亚龙 廉世和 薛养贤

二、六届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

任: 申万胜 吴善璋  副主任: 孙晓云 张传凯 伦杰贤 宋华平  秘书长: 王学岭 赵雁君

员(32人):

王乃勇 王少墨 王学岭 王忠勇 申万胜 龙开胜 伦杰贤 刘云鹏 刘京闻 刘新德 孙晓云 吴善璋 宋华平

张卫东 张文平 张世刚 张传凯 李有来 李远东 陈忠康 施恩波 柯云瀚 贺中祥 赵雁君 夏奇星 崔廷瑶 遆高亮 韩戾军

三、六届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

任:聂成文 胡抗美  副主任:王冬龄 张旭光 刘洪彪  秘书长: 陈加林 李木教

员(30人):

丁申阳 王冬龄 王亚洲 王厚祥 乔堃龙 刘月卯 刘洪彪 吕金光 宇文家林 何连仁 张旭光 张建才 张景岳 李木教 李洪义 李章庸 苏延军 陈加林 陈海良

陈新亚 陈羲明 胡抗美 胡秋萍 赵长刚 赵社英 徐利明 聂成文

四、六届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

任:何应辉 张改琴  任:华人德 鲍贤伦 刘文华 继  长:张建会  副秘书长:郑培亮

员(19人):

方茂鸿  毛国典 王宝贵 刘文华 华人德 何应辉 何来胜何昌贵 张改琴

 张建会 李守银 庞国钟  赵广平  崔胜辉 韩少辉  鲍贤伦

五、六届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

任:言恭达 陈洪武  副主任:丛文俊 包俊宜 张桂光  秘书长:高庆春 许雄志

员(22人):

王友谊 王冰石 丛文俊 包俊宜 刘颜涛 许雄志 张桂光 杨承伟 汪永江 言恭达 邵佩英 陈洪武 赵山亭

高庆春 高国庆 傅亚成 魏兵然

六、六届中国书协篆刻专业委员会

任: 苏士澍 何奇耶徒    任: 李刚田 熊伯齐 刘一闻 崔志强   长:翟万益 朱培尔   副秘书长:   桑建华

员(34人):

王兴家 甘海民 刘一闻 刘欣耕  刘洪洋 朱培尔 阴风华 何奇耶徒 张公者 张跃飞 李刚田  杜延平  杜锡瑞 苏士澍

苏金海 范正红 祝遂之  骆芃芃 徐正濂 崔志强 朝洛蒙   谢钦铭 熊伯齐 翟万益 鞠稚儒

七、六届中国书协学术专业委员会

任:陈振濂   副主任:惇  邱振中  恒   朱以撒   秘书长:郑晓华  方爱龙

员(33人):

方爱龙 王立民 王伟林 叶培贵 叶鹏飞 恒  刘宗超 朱以撒 祁小春 吴振锋 张天弓 张本义张金梁 李中原

邱振中 陆明君 陈中浙 陈振濂 郑训佐 郑晓华 侯开嘉 姚国谨 姜寿田  胡传海 曹宝麟  君  惇  非  魏启鹏

八、六届中国书协刻字专业委员会

任:吴东民 潘文海   副主任:唐云来 王志安 陈秀卿   之  张陆一   秘书长:沈岩松   刘德宏

员(34人):

马天保 王志安 王步强 王凯霞  刘德宏 璘  孙肖嘉 吴东民 张广金 张陆一 李文宝 李胜洪   李庶民 杨远征   汪德龙

沈岩松 陈秀卿   林建勋 洪顺章 胡金来 唐云来   崔志安 崔宝堂 康新民 窦维春 熊洁英 潘文海

一、楷书

韦斯琴(安徽),女,1969年生。获六届全国展全国奖、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首届扇面展二等奖等。

李文岗(重庆),1956年生。获七届中青展一等奖、八届中青展二等奖、一届正书展全国奖等。

行(河南),1962年生。获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五届中青展一等奖、五届楹联展一等奖等。入选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展等。

张维忠(总政),1968年生。获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首届册页展二等奖等。入选八、九届全国展等。

廉世和(吉林),1954年生。获七届全国展全国奖。入选八届全国展,六、八届中青展等。

波(中直),1964年生。获三届正书展全国奖、四届楹联展优秀奖等。入选七、九届全国展等。

王登科(辽宁),1963年生。获八届中青展二等奖、六届中青展三等奖等。

二、行书

王忠勇(广东),1972年生。获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七届全国展全国奖、八届全国展全国奖等。

龙开胜(总政),1969年生。获九届全国展一等奖,二、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首届行书展三等奖等。

王乃勇(河南),1969年生。获首届行书展一等奖、九届全国展二等奖、二届草书展三等奖、八届全国展提名奖等。

刘京闻(河北),1967年生。获三届扇面展一等奖、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入选二、三届兰亭奖,九届全国展等。

敏(江苏),1960年生。获八届全国展全国奖、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等。入选六届全国展,五、六、八届中青展,二届行草展等。

张卫东(上海),1968年生。获八届中青展二等奖、首届册页展二等奖、首届行草展能品奖等。

跃(四川),1962年生。获八届中青展一等奖。入选七届全国展、七届中青展、首届行草展等。

施恩波(辽宁) 1963年生。获六届全国展全国奖、六届中青展一等奖、七届中青展三等奖。入选四、五届全国展等。

三、草书

宇文家林(江苏),1966年生。获首届行书展一等奖,首届扇面展一等奖,二、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等。

王厚祥(河北),1963年生。获二届草书展一等奖、首届大字展二等奖、九届全国展提名奖等。

吕金光(四川),1965年生。获二届草书展一等奖、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九届全国展三等奖等。

乔堃龙(重庆),1956年生。获三届楹联展金奖、七届中青展三等奖、首届行书展提名奖等。

张建才(河南),1962年生。获一届行草展二等奖、首届行书展提名奖。入选五、六、七届全国展,五、六、八届中青展等。

赵长刚(山东),1958年生。获六届全国展全国奖、五届中青展一等奖、首届楹联展银奖等。

四、隶书

李守银(江苏),1965年生。获八届全国展全国奖、九届全国展一等奖等。

何来胜(浙江),1969年生。获七届全国展全国奖、九届全国展二等奖等。

崔胜辉(北京),1970年生。获二届隶书展一等奖、九届全国展三等奖、八届全国展提名奖等。

五、篆书

傅亚成(河北),1964年生。获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首届扇面展二等奖、二届楹联展银奖等。

文(重庆),1964年生,获首届篆书展一等奖、七届中青展提名奖、二届隶书展三等奖等,入选四至八届中青展等。

高国庆(黑龙江),1965年生。获一届正书展全国奖,入选七、九届全国展等。

六、篆刻

晨(河南),1960年生。获首届兰亭奖创作奖、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二等奖等。入选五、七、八届中青展,三、四届篆刻展等。

靖(山东),1975年生。获九届全国展一等奖、六届篆刻展一等奖、首届兰亭奖创作奖、五届篆刻展二等奖。

甘海民(辽宁),1962年生。获五届全国展全国奖、五届篆刻展银奖、三届中青展优秀奖等。

阴风华(山西),女、1956年生。获七届中青展二等奖。入选六届中青展,四、五、六届篆刻展等。

舟(重庆),1959年生。获五届全国展全国奖。入选四、七、九届全国展,一至五届篆刻展等。

鞠稚儒(广东),1972年生。获七届全国展全国奖。入选二、三、四届篆刻展等。

杰(陕西),1962年生。获八届全国展全国奖、二届正书展优秀奖、三届楹联展铜奖等。入选三、四、五、六、七届全国展等。

杜延平(黑龙江),1970年生。获二届青年展一等奖等。

七、学术

王伟林(江苏),1966年生。获全国第五届书学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全国第六届书学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全国隶书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全国第四届书学研讨会论文三等奖,著有《易斋书学论集》。

郑晓华(中直),1963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荣获“全国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获全国第五届书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一等奖”。著有《艺术概论》、《翰逸神飞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古典书学浅探》等。  

祁小春(广东),1961年生。海归博士、教授,在书学研究领域有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著有《王羲之论考》、《中国古籍版刻书法》、《迈世之风——有关王羲之资料与人物的综合研究》、《山阴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王羲之<十七帖>汇考》等。

陆明君(中直),1962年生。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著有《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簠斋研究》